节前后,葡萄成熟上市,像市场常见的巨峰葡萄、马奶葡萄、新疆小蜜蜂葡萄等等,都成为自酿者的。有些自酿爱好者甚至会去寻找山葡萄、野葡萄酿酒。
但是大多数的葡萄只是食用葡萄,并不适合用来酿造葡萄酒,因为酿酒的葡萄对糖和酸的含量有很高的要求。近几年,当消费者开始大量饮用葡萄酒的时候,像某些生活频道、网站甚至书籍,请到一些所谓的专家,大量的介绍自酿葡萄酒的方法。还有一些购物网站,商店也推出了不少酿酒“神器”,有测量葡萄酒度数的酒度计、糖度计、pH试纸、滤布、量筒等等,这些“神器”还得是级别的自酿者才会选用,初学者基本上是围绕“十斤葡萄一斤冰糖”,以玻璃罐子为容器的方法酿造葡萄酒。现在更有的商家推出只要选购该店的酿酒罐,葡萄则由顾客提供,商家免费帮顾客酿制葡萄酒。
酿造葡萄酒重要的化学公式是糖+酵母二氧化碳+其他物质,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过程,在酿造葡萄酒的时候选择密封的玻璃罐或者瓷罐,之后用保鲜膜将容器层层包住,生怕空气进入到容器中。殊不知由于没有及时将大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出,就发生了一系列悲剧:酒罐爆炸,葡萄汁喷洒得到处都是。也会有很多“意外”的发生,报纸上屡见不鲜“饮用自酿酒险些中毒、双目失明”的报道。
自酿葡萄酒到底对人体好不好?我的答案是不好。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,自己酿制的葡萄酒中可能隐藏很多有害物质—大肠杆菌超标,甚至产生甲醛、甲醇等物质。
从上个月开始,北半球国家的葡萄酒产区陆陆续续开始葡萄采摘,采摘下来的葡萄运到酒庄之后,就已经开始了酿造过程,挑选,去梗破皮,浸皮与发酵等,采摘下来的新鲜葡萄都是迅速开始酿造。而我们自酿酒所选用的葡萄大多是从市场上购买,可能是昨天或者早上采摘,消费者买完之后已经是过了一段时间,到家里又不会及时地开始酿造。大多数选择自酿酒是因为觉得自己酿的葡萄酒、卫生,把每颗葡萄粒都摘下来清洗,除了破坏葡萄本身的天然酵母之外,又将多余的水分和带到酒里面。
购买原装进口葡萄酒,查看它的背标,在配料一栏都会注明葡萄汁和二氧化硫。很多人会有疑问,印象中的二氧化硫是有毒化学物质,为什么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葡萄酒中?二氧化硫—葡萄酒必不可少的一分子。葡萄酒是由葡萄汁发酵而成,葡萄汁的发酵是由酵母菌来完成,但还有一些杂菌同时生成,要想让葡萄汁能不出意外的正常发酵,就需要有一种物质来控制这些杂菌的生成。还有刚压榨好的葡萄汁一旦开始发酵,就会有“不把糖吃光就不停止”的趋势,所以要想保留住葡萄酒中的糖分,就得提前终止酵母菌的活动,而能够控制这些活动的“功臣”就是二氧化硫。
二氧化硫到底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?它起到“保鲜剂”“防腐剂”“抗氧化剂”等作用,能够控制各种发酵微生物的活动、杀死、防止葡萄酒的氧化、变色、氧化破败病、由乙醛引起的氧化味等。实际上在酵母发酵的过程中,会天然地生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硫,但是产量太小,不足以完成所有任务,还需要额外添加。但添加的并不一定是二氧化硫气体,而是它的衍生物,像亚硫酸盐、亚硫酸氢盐、二氧化硫液体等,也可使用一定浓度的亚硫酸溶液。但所有二氧化硫的使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,并且在欧美,当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10ppm,就必须标注“含二氧化硫”,是250ppm,对于“甜型”葡萄酒则放宽到400ppm。
自酿酒的危害就是确保不了,我看过有的自酿酒表面有厚厚的一层白色漂浮物,类似于发霉的东西,有的产品已经称不上是酒了,我开玩笑地说到,这是果冻吗?已经成膏状。
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会用仪器测量并用科学的方法有害物质,但自酿酒就很难做到这一点。也有人说用巴氏,但瞬间的高温会改变葡萄酒的化学结构等,酿出来的可能就不是葡萄酒了,口感和成分都会有所改变。有的消费者将自酿葡萄酒送去检验,许多葡萄酒的配方中都存在超标等问题,甚至含有“甲醛”等有毒物质。
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量去正规渠道选择正规的葡萄酒,自酿葡萄酒可以作为一种兴趣爱好,但是尽量少饮用。